从精细播种到高效灌溉,从科学施肥到田间智能管理……初春时节,越来越多“数智动能”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让农户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黄河水通过智能管网润泽良田,无人机守护水脉安澜,农民指尖轻点迎来丰收……黄河岸边,传统种植正焕发新生。
晨光之中,白鹇起舞;绿林深处,灵鹿跳跃……科技绘就自然保护区高精度“生态地图”,人与自然的“智能互联”。
一直以来,中国联通600050)以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智慧赋能农业强国建设。
在济宁市梁山县、汶上县,中国联通利用联通元景大模型平台,把农业、气象、市场等多源数据整合起来,构建了玉米大豆全生命周期种植模型。该模型能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含量,用算法模型给出超合理的施肥建议,就像给农田配了个“营养师”,让施肥管理变得又精准又省心,还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数据显示,应用5G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搭配云端算法,动态调整灌溉策略后,玉米和大豆种植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0%,亩均节水15吨,成为“节水又增产”的双赢妙招。
病虫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极易引发农药滥用。山东联通充分利用AI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AI提前14天预警玉米螟、大豆锈病安博体育在线登录等风险,指导农户精准施药,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5%。同时无人机航拍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作物缺素、倒伏等问题,准确率高达95%。
今年2月,江苏联通携手苏州市相城区数据局和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了垂直领域多模态智慧农业大模型——“慧耕耘”。基于DeepSeek的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慧耕耘”通过对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物联网传感器等多种数据源分析,实现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作物生长态势的精准评估;还能够预测常见水稻品种如南粳9108、保稻701、武香粳7218等品种的产量;农户可以通过“慧耕耘” 的智能问答系统,随时咨询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场景大模型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智慧农业服务,和传统农业相比,人力成本降低35%,农资成本降低21%。
在聊城位山灌区,山东联通以5G、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灌区体系,数字孪生系统通过三维仿真推演春灌路径,结合水动力模型精确计算灌溉需求,生成最优配水方案。智能闸门根据指令自动启闭,黄河水通过地下管网实现精准滴灌,农户刷卡操作即可完成灌溉。“浇地就像点外卖,省钱省力还增产。”种粮大户王玉宝真切感叹。目前数字孪生灌区体系已实现百亩地灌溉成本从万元降至6000元,周期由15天压缩至5天。
在东营垦利区五七灌区,智能应用系统整合灌溉决策、灾害防御等六大业务,实现“一屏全览、一键调度”。墒情监测站、智能泵站等设施的联动,推动灌区管理从“人海战术”迈向“数据驱动”。
不只要用好水利,更要护好水生态。在位山灌区268公里主干渠沿线G无人机定时巡检,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渠道安全。山东联通搭建的数字化巡检平台可自动识别渗漏、淤堵等隐患,累计处理问题30余起,为输水安全加上“科技锁”。
在赣粤边界的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记录下白鹇家族觅食的完整过程。依托119套自组网基站和11套网关构建的“无信号区监测走廊”,这些高清影像被实时传输至省级监管平台。
“过去追踪这类警觉性极高的物种,科研人员常需蹲守数月,”江西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自然保护区科的工作人员指着平台监测数据解释,“现在通过卫星遥感锁定阔叶林分布,无人机巡航规划路线,地面传感网自动捕捉热源,形成立体监测闭环。”在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夜红外影像中,三只梅花鹿幼崽的首次亮相令科研人员振奋。
这些珍贵物种活动影像背后,是江西联通为江西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打造的全国首个省域范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平台。该平台依托空间信息技术,为自然保护区绘制出一幅高精度“生态地图”,精准监测珍稀物种的活动区域,大幅提升自然保护区监测保护能力。借助物联网技术,在山林、湖畔等地巧妙布置大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好似敏锐的“生态触角”,实时采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各项数据,为生态研究源源不断地输送第一手资料。同时,云平台技术搭建起功能强大的数据中枢,实现海量数据603138)的高效存储、快速分析与深度处理。正是这些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监测网络,实现了对自然保护区重点区域的监测,为自然保护区珍稀自然资源发挥生态调节及治理作用保驾护航。目前该平台已整合全省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类影像及监测数据超30万份,仅2024年就精准识别物种239种。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中国联通将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聚焦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